重新思考自信

The impotantance of self-confidence


1. 为什么"重新"

我觉得我们所接受的一些观念,一些认知往往是互相矛盾的。

一方面, 社会教育人要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表达自己会有各种各样的坏处,被人揭丑,贴标签。

一方面,社会要求人勇于竞争,另一方面表达竞争的"惨状",失败的下场。

一方面课本上教育人要相信自己,另外一方面现实却总被别人PUA,导致自己产生自我怀疑。

其实教育和真实世界,有很大的差距的。


2. 从自己的经历出发

从出生到工作,我是一直存在多多少少的不自信的,从和女生交往,到别人问自己的成绩。从同事之间的谈论,到领导的批评。

自信这个感觉每个人都能深刻的感受到,但是不自信的那个时刻,或者是自卑或是不自在,感受又是那么激烈。

其实不管是上学或是工作,我回忆我的经历,往往是处于这种平庸的状态,上学就老老实实做功课,工作就老老实实的完成领导的安排的任务。

与此同时,只是这种平庸的感受,总是会让自己厌恶自己,周五下班和同学一起喝喝酒,随便吹点牛皮,回过来还是一样兢兢业业的工作。

我讨厌这种感受,像极了,高考前那几个月,每天被恐惧和焦虑驱动着,大学毕业前的几个月,被疫情和失业焦虑情绪所包围。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学历,害怕被面试官各种刁难。

为什么说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呢。

因为自己的经历不会骗人,只有自己的经历,才是最真实的。

我是想从另外一个纬度,成长的纬度来证明,一个承受很多,资源匮乏,教育匮乏的人,是如何一步步的真的变得自信的。

从出国说起,从23年4月份,第一次出境去香港,到2023年10月10号, 第一次出国, 从泰国出发,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24 年出发去到了日本 土耳其,阿联酋,卡塔尔,到24年年底,美国签证下来, 25年去到了美国, 纵横东岸(NYC, Boston),西岸(LA / SF ,Bay Area),中部(Huston, Denver,Chicago )。

这些经历很简单,但是又在时时刻刻的让自己感觉到踏实,这种塌实给人自信。这种感觉是让自己看到某一个地方,并不真的是遥不可及,布鲁克林桥是美国往事中真实的一个地方,沙山路(Sand Hill Road),诞生了很多VC 机构,伊斯坦布尔的红茶和夕阳那么的美。

和女生交往在大学之前都是很受挫的一种状态,其实能够真正写下来,这些令人难以切齿,令人不堪的经历和感受,是自信的一种体现。

其实,真正令自己自信的往往是这些事情的反馈,通过自己认知思考的反馈。

借用Peter Thiel,和别人的观点不一样的话,我觉得当前很多人觉得不自信的来源是“原生家庭”,“社会压力”,自己的“劣势”。

我觉得,真正令人不自信的的核心原因是被看见的恐惧

真正让人踌躇不前 不敢行动,踌躇不前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被看见”。 这是一种社交层面的恐惧 —— 你怕别人议论、嘲笑你、看不起你。这种羞耻感,比金钱损失更有杀伤力。


3. 为什么自信这么重要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这句话,最早来自于 Eleanor Roosevelt, 翻译出来就是

“没有你的同意,没人能让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没人看不起你, 只有你真信了, 这才是真正的自卑

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quoto

当然很多人还是太把别人的话当成真的,尤其是自己的最亲近的父母,最爱的男女朋友。

但是,真正能够掌控我们的自我的是, 只有我们自己, 不是吗?


4. 如何思考自己

综上的内容中,我们得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换掉旧的思维方式。

  1. 真正令我们陷入不自信的是别人(社会环境)对我们的评价, 不管它是否是客观还是非客观的, 这种被被人Judge的感觉,令人难受抬不起头
  2. 通过"刻意反馈",这样的练习(这是我发明的词),一步步,让自己具深感知,"这事儿没啥"
  3. 通过行动,建立新的认知,从而完成自我的自信的自己。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 其实自信也想肌肉,竟然是可以积累的。

  • 最早我们对一个领域,没有任何概念, 经常做错事,经常被嘲笑(这才是影响自信)的真实要素
  • 通过刻意调整心态, 接纳自我,我们可以训练一种"厚脸皮"
  • 通过刻意反馈,持续积累自己的自信能力, 不怯场,不畏惧。

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心理压力,自卑自负,难受感的时刻,都是我们获得真正自信的成本。

最终,想对自己说一句话, 别怕,千万别怕,其实我们从生下来,到离去,都是我们一个人,自己自己才能真正代表我们自己。

相信自己,保持自信。